2024年復活期短片系列製作顧問

合作機構: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項目簡介:
由世界信義宗聯會贊助,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策劃及統籌,一連14集「我是我非」短片系列,由2023年6月開始籌備到2024年5月中終於全部上架。期間在不同階段加入的教牧、同工、製作隊員同樣領受上帝莫大的恩典和帶領,才可完成這個不憑眼見,只憑信心擺上的項目。
施基金作為今次項目的製作顧問及前期拍攝,在製作上加入AI繪圖技術生成的圖像,加強效果,放大內容的重點吸引觀眾收看。

項目目的:

  • 復活期內給信徒提供認識基督,實踐信仰的靈修材料;
  • 以年青一代的語言、角度,認識基督的救恩;
  • 啟發信徒思維,實踐聖經教導;
  • 以真理造就生命,鼓勵信徒在生活中建立好樣式,讓上帝得榮耀;
  • 連結基督徒製作人參與福音工作。

合作形式:自由奉獻

項目日期:2023年6月至 2024年5月

機構官方媒體報導:瑞士日內瓦的世界信義宗聯會 (LWF) 官方網頁報導

短片重溫:  點擊此處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青少年部Facebook專頁:點擊此處

觀看次數及地區
截至2024年7月3日,14集累積統計Facebook及YouTube觀看約27000次,其中YouTube 觀看者超過7成來自香港,其餘為美加、英國、澳洲、挪威、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及台灣、澳門等地。

觀眾回饋

  • 聖經漫畫吸睛、使人深刻;當中把重點打出是很好;配樂都很有段落性及很分明;短片最後的重溫重點很有用
  • 若可試更簡單直接版給青少年就好。
  • 很高質素,值得收看或於教會福音性討論或青年團契中使用。很欣賞這短片的製作,無論內容選材,教師講解,插畫,重點和應用,都非常好。
  • 內容簡潔易明,但主持人的表達方式可更生動以吸引青少年收看。
  • 好想繼續有更多類似這類的反思。
  • 節奏可以更加明快;背景音樂略大,因為有些講員的聲音收音不是很清楚,戶外會有風聲。
  • 十分欣賞製作:內容鋪排、繪畫、反思,每一字一句也精雕細琢,建議比例上多一些放在應用和反思為什麼看似簡單的理論,什麼阻礙我們做不到?
  • 希望制作有關人生真正意義的題目,内容例子可更多從成年人和更加直接貼地的角度去考慮, 而從信仰中的思考相關部份,可真實生活化去說解,因為人的真實生活,隨著年紀和際遇,可以變得很複習。若片段信息能令人更有共鳴感, 受眾會更有感受和反思。
  • 今次的信息比較聚焦,集中在約翰福音,而且14集的一致性很強,互相都有關連,讓人看完第一集,會有興趣看下一集。而今次幾位講員的創意思維很強,神學掌握也很「到家」。因此內容上,有趣、生活化、信息清晰,加上動畫的配合,除了聆聽,視覺上也有助傳遞信息。(信義會高教師)

講員感言

關永基教師 
今次短片系列邀請五位信義會教師作講員,預備每集訊息內容。從七個「我是」認清基督的身分;七個「不是」校正世界賦予我們的定義。讓觀眾在生命中高舉主的「我是」,改過錯誤的「我非」。在復活之後,認清基督,重新出發。

杜美玲教師 
為這短片系列預備四集內容,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豐富的經文和複雜的神學概念和應用言簡意精又生動地在短短的十多分鐘內表達出來。在現今社交媒體短片盛行的文化中,10多分鐘的影片已算不上是短片,其吸引力也比不上那些幾十秒至1分鐘,看看別人吃東西、跳跳舞的「短片」。很多時不單是青少年甚至是兒童以及成人也不斷觀看這些短片,無意間虛度了光陰。
因此當有弟兄姊妹向我表達因著影片得到啟發,我實在感到欣慰亦感謝上帝,不單是因為我們的努力得到肯定,更是因為這短片系列能在這缺乏營養的社交媒體文化中注入一些養分。盼望將來有更多基督敎信仰影片推出,讓社交媒體不只是提供官能刺激,更能讓人的生命和心靈得著上帝的滋養。
片中的畫面使用了AI畫出來,所呈現的景象非常引人注意,有時候會沉澱在腦海中很久。後來正式播放時,也有不同弟兄姊妹告知短片中的畫像十分美麗,他會忍不住cap低畫面。片中的畫面使故事更加逼真及立體化,使內容更多元及豐富,讓人更容易明白箇中信息。  
從預告片開始,心裏猜想,這些圖片從哪裏找的?直至整輯「我是我非」播放完畢後,從製片人口中得知每一個畫面的由來,真的是每一筆、每一個顏色、每一個物件都是精心策劃、嘔心瀝血、不知幾多次失敗中繼續摸索,堅毅不屈努力不懈地嘗試而得出的最後成品。
感謝整個團隊的付出,感謝團隊讓我見識對工作熱誠及專業、謙卑的態度,也體會渴慕服侍上帝的僕人樣式。感恩能參與其中。願主大大賜恩團隊及一切在與時並進默默地回應這個時代需要的僕人。

張鈺靆教師
拍攝靈修影片和平日講道最大的不同,我認為是與會眾/觀眾的互動。雖然平日的講道也是以宣講者發言為主,但會眾的反應其實也是一種與宣講者對話的信息(non-verbal communication),相比起拍攝影片,講道是有更多即時的交流。
而因著拍攝影片傳遞訊息的單向性,宣講者所預備的信息便需要更為精簡和花心思,預備講稿時裁剪的功夫和「度橋」(引起觀眾關注的橋段)就要更為用心。
網絡媒體是現今社會人們接收資訊的主要媒介。要廣傳福音,運用網絡媒體相信也是大勢所趨。感恩在疫情後各神學院和教會亦多了使用通訊軟件作基督教教育等宣教工作。但若要以更有系統和架構的形式去營運基督教網絡媒體並使之普及化,相信仍然需要有更多的努力、資源和創意才能成事。求主幫助教會,在現今世代繼續努力運用恩賜廣傳福音!

秦星朗教師
當收到邀請時,起初以為從撰稿到拍片是一件很遙遠的事。誰知道當導演把時間表列出來之後,我才發現後期製作已佔據了不少時間,意味著我們從構思到撰稿的時間非常短。
所以,當到了後期製作時,突然想起其實起初寫的文本可以有更好的表達,有點後悔當初為何沒想到這樣寫。但是,當我觀看時卻發現,即使是當下認為是美中不足的版本,其實也非常好。原因大概是,藉著各種聲音、文字表達及(花時間與AI一同製作的)畫面,使本來的信息變得非常豐富、立體。短短幾分鐘的影片,看得出背後花的心思隨時不止十倍。
信義宗教會常言:「道有可見的道,亦有可聞的道」,意思是上帝的恩典透過各種方式,讓我們的感官可以經驗得到。在資訊發達、生活充斥各種短片的時代中,藉著媒體傳福音,不正是上帝恩典傳播的渠道嗎?

製作團隊感言:

羅雪雯牧師(項目統籌)
感恩可以與施基金合作,實在是一種福氣,他們對傳福音的熱誠打動了參與製作的每位教牧。跟製作團隊合作三年了,他們默默耕耘,用心製造作短片,目的是要將福音更活潑以電子媒體呈現給大家,讓更多人無論甚麼年紀,身處何方都可以聽聞福音。2024《我是我非》,導演為後期製作搞盡腦汁,片中的插圖非常吸引,帶動讀者進入經文,內容亦配合主日的三代經文,讓信徒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耶穌。製作團隊一直以禱告托住整個製作及播出,提醒我們每一集都是為主而作,求主使用。盼望大家繼續轉載《我是我非》,使更多人認識耶穌基督,得著福音的好處。

鄧智仁導演
「AI生圖」科技,有助製作人建構天馬行空的畫面。看似不廢吹灰之力,但實際上,要花上極大心血才能達到今日《我是我非》的效果。每一幅圖片,都經過多重步驟。由理解經文、構圖、文字形容,繼而進行AI生圖、反覆修正、合成、調色,再加插對話、動態縮放等等。而對於聖經時代的建築、衣著、髮型、膚色,甚至動物、植物、食物,以致圖中出現的是草、石、泥、木頭還是磚頭,同樣都在以上步驟中反覆修改。甚至透過一些超現實的圖片,具體地、誇張地呈現每一個重點或例子。
盼望《我是我非》能引導、刺激、啟發觀眾的想像空間,助觀眾更多角度、更深層次地思考,進一步呈現上帝那「活潑」的道,為你帶來不一樣的反思旅程。

項目感言:
還記得2023年「信義恩情」短片製作中參與我們第一期「新手上陣」計劃的同學陳穎姿嗎?今次她已經以自由工作者身分協助拍攝工作,知道她仍然有參與福音製作,當然感到欣喜,願她的生命繼續被神建立、被神使用。
第三年和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合作,從「逆流忠僕 – 四十天預苦期靈修」、「信義恩情」到「我是我非」,看到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是非常看重神的話語和教導。教會勇於嘗試,選擇有系統地以系列式短片來表達,反映出信義會使用媒體傳福音的信心。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